特约专题

  • 氮化硼纳米材料用于药物递送的研究进展

    戚凯通;任婷;孙国辉;张娜;赵丽娇;钟儒刚;

    氮化硼(BN)纳米材料作为新一代药物载体,凭借其独特的结构特性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近年来已成为一类新型的药物递送体系。系统阐述了BN纳米管、纳米片及多孔材料的合成和药物递送的最新应用进展。研究表明,BN材料不仅具有超高的比表面积和卓越的生物相容性,更能通过表面功能化来实现智能响应释药,包括pH敏感、光热触发和磁性靶向等多种模式。通过创新的功能化修饰策略,如叶酸受体介导的主动靶向、聚乙二醇化改性和刺激响应聚合物包覆,BN纳米载体成功解决了传统递药系统靶向性差、毒副作用大等关键问题。特别是在肿瘤治疗领域,BN基载药系统展现出双重优势:既能显著提高药物在病灶部位的富集效率,又可实现微环境响应的可控释放,为突破血脑屏障等治疗瓶颈提供了新思路。尽管BN纳米材料在载药量、靶向性和生物安全性等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其临床应用仍面临规模化制备、长期毒理评价等挑战。未来研究应着力于开发多功能集成化的BN载体,探索其在基因治疗、免疫调节等新兴领域的应用,推动纳米医学向精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以期为肿瘤治疗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更为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开辟崭新途径。

    2025年08期 v.47;No.403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9K]
  • 咔唑类化合物抗糖尿病活性研究进展

    罗霜;赵丽;赵燕;马雪;王广成;

    糖尿病属于慢性代谢类病症,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其中大约90%的糖尿病是2型糖尿病(T2DM),其主要病因是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异常。T2DM的典型特征表现为持续性高血糖,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进一步引发肾病、心血管疾病、肥胖、失明和高血压等多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不仅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更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咔唑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因其抗菌、抗癌、抗氧化和抗炎等多种生物和药理特性而在药物化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咔唑类化合物在抗糖尿病药物研发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国内外学者基于咔唑骨架设计合成了大量具有抗糖尿病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根据抗糖尿病的作用靶点如α-葡萄糖苷酶、α-淀粉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等,对近年来文献报道的具有抗糖尿病活性的天然或合成来源的咔唑类化合物进行梳理与总结,以期为后续新型抗糖尿病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v.47;No.403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 基于力达霉素的重组融合蛋白抗体偶联药物结构稳定性的计算分析

    刘梦婷;郭一涵;孟姿;刘思雨;韩田超;赵文伯;

    力达霉素是我国从土壤中筛选出的一个新的烯二炔类抗肿瘤抗生素,以力达霉素(LDP-AE)为基础,制备的重组融合蛋白(LDP-D3、Fv-LDP、Fv-LDP-D3)及其抗体偶联药物(LDP-D3-AE、Fv-LDP-AE、Fv-LDP-D3-AE)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但其相关蛋白结构尚未解析,所合成的抗体偶联药物结构是否稳定也尚未验证。基于以上研究背景,采用AlphaFold3对Fv-LDP、LDP-D3、Fv-LDP-D3重组融合蛋白的三级折叠结构进行预测,将LDP及3种重组融合蛋白分别与AE对接得到LDP-AE、LDP-D3-AE、Fv-LDP-AE和Fv-LDP-D3-AE 4种复合物,通过动力学模拟及结合自由能计算分析了4种复合物结构的稳定性,其中Fv是抗EGFR单链可变区片段,D3是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构域Ⅲ,LDP是力达霉素(LDM)的辅基蛋白,AE是LDM的活性烯二炔发色团。分子对接结果显示4种蛋白质均能与AE形成稳定结构,且均结合在LDP片段部分。采用多种方法对动力学模拟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不同的分析方法之间可以相互印证,结果表明LDP、LDP-D3、Fv-LDP和Fv-LDP-D3均能与AE形成结构稳定的复合物,其中范德华力在这4个复合物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氢键作用也有相当一部分的贡献。

    2025年08期 v.47;No.403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8K]

功能材料

  • 具有AIE性质Cu(Ⅱ)和Zn(Ⅱ)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

    刘杰;田文慧;朱雪宇;李慧;李子康;刘喜;张凤祥;

    以4-二乙氨基水杨醛和丙二酸二乙酯为原料,通过Knoevenagel缩合关环(中间体Ⅰ)、水解脱羧(中间体Ⅱ)、Vilsmeier反应(中间体Ⅲ)、亲核加成反应,合成了目标化合物7-二乙氨基-3-甲酰基香豆素(2′-噻吩甲酰)腙(L),通过核磁共振谱(~1HNMR、~(13)CNMR)进行结构表征。在研究其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聚集诱导发光基础上,探索了其离子识别应用。结果表明:在四氢呋喃溶液中,探针L对Cu~(2+)呈选择性荧光淬灭识别,而对Zn~(2+)呈比率型荧光识别,具有精准的离子识别能力和较好的检测灵敏度,受到其他离子的干扰较小,并且反应前后伴有明显的颜色变化(在365 nm紫外灯照射下,加入铜离子后,荧光淬灭;加入锌离子后,由绿色变为黄色)。Job′s曲线显示,探针L与Cu~(2+)、Zn~(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和2∶1,缔合常数K_b分别为5.18×10~5、1.51×10~6 L/mol,检出限分别为5.52×10~(-7)、1.13×10~(-6) mol/L,均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对饮用水中Cu~(2+)和Zn~(2+)所允许的最高浓度。实验结果表明,该荧光探针在环境监测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有望用于食品和水环境中Cu~(2+)和Zn~(2+)的检测。

    2025年08期 v.47;No.403 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3K]
  • 偕胺肟基亚硝酸盐荧光探针及分析应用

    李静怡;杨腾宇;陶健;赵林萍;屈凌波;杨冉;

    亚硝酸盐作为环境与食品中常见污染物,其快速灵敏检测对公共健康保障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罗丹明800与羟胺开发了一种新型水溶性荧光探针Rh-PAO,其偕胺肟结构在强酸性条件下与亚硝酸盐(NO~-_2)通过重氮化反应生成NO~+,导致探针红色荧光快速猝灭,并伴随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无色。该反应可在5 min内完成,且探针在50倍浓度共存离子(如Fe~(3+)、NO~-_3等)存在下仍保持高选择性,抗干扰能力显著。基于荧光光谱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双模检测方法,Rh-PAO对亚硝酸盐的检出限分别达9.7×10~(-8)和8.6×10~(-8) mol/L,灵敏度较传统Griess比色法(检出限~10~(-7) mol/L)及苯二胺类探针提升2~3个数量级。该方法成功应用于瓶装水与湖水样本中亚硝酸盐的检测,加标回收率为97.4%~112.9%,相对标准偏差(RSD)低于3.87%。研究进一步结合小型加热装置构建便携式检测系统,可在现场实现亚硝酸盐的可视化快速分析。通过偕胺肟反应位点的设计策略,探针的重氮化反应速率与水溶性显著提升,解决了传统苯二胺结构反应速度慢、水溶性差的缺陷。工作为亚硝酸盐的高效检测提供了新方法,在环境水质监测与食品安全领域展现出重要应用潜力。

    2025年08期 v.47;No.403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6K]
  • ART-N,P-CQDs的制备及其对药品中Fe(Ⅲ)的荧光检测

    吴楚仪;吕枭;李华辉;张荩之;吴煜琳;黎天云;赵丹华;

    以蔗糖为碳源,磷酸二氢铵为氮与磷源,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了一种耐酸型氮、磷掺杂碳量子点(ART-N,P-CQDs)作荧光探针,利用透射电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纳米粒度分析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ART-N,P-CQDs的结构及其光学性质进行表征分析。结果显示,ART-N,P-CQDs为平均粒径1.7 nm的球形结构,其表面含有丰富的羟基、羧基、胺基、磷酸酯基等丰富的含氮、磷、氧的官能团,具有激发独立性的蓝色荧光,荧光量子产率为4.7%。鉴于Fe(Ⅲ)对ART-N,P-CQDs具有荧光猝灭效应,且为了准确检测Fe(Ⅲ),需将其置于酸性环境以防止三价铁水解。从而构建了一种能在酸性环境下检测微量Fe(Ⅲ)的新方法。该方法线性方程为F_0/F=0.003 64C(Fe~(3+))+0.990 1(R~2=0.994 2),检出限为1.49μmol/L,线性范围为10~100μmol/L,能量转移猝灭和静态猝灭过程是致使ART-N,P-CQDs荧光猝灭的原因。ART-N,P-CQDs在一定酸性环境、离子强度及干扰离子共存的条件下检测体系仍具有良好的荧光稳定性,将该方法应用于补铁药品中微量铁的测定,其加标回收率为94.59%~99.53%,结果令人满意。该方法操作简便,可用于市面上补铁药片中铁含量的检测,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2025年08期 v.47;No.403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8K]
  • 木质素-纤维素多功能性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李美婵;李贺;李灿;付泳盛;李君;李德强;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开发绿色环保的生物基材料来替代传统石油基塑料已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纤维素作为自然界储量最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因其分子链上含有大量羟基而具有优异的成膜性、可再生性和可降解性。然而,纤维素基材料在紫外线屏蔽性、阻燃性及抗氧化性能等方面的不足,严重限制了其在高附加值领域的应用。在此背景下,木质素因其独特的分子结构而备受关注。木质素分子中富含的芳香环结构和多种活性官能团,使其具有出色的热稳定性、抗氧化性以及优异的紫外屏蔽性能。这些特性可使木质素有效地拓展纤维素的应用范围,同时保持其可降解特性。基于当前研究现状,系统综述了木质素-纤维素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木质素对纤维素基材料阻燃性、紫外屏蔽性、抗氧化性和抗菌性等关键性能的影响机制。此外,还探讨了该领域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为开发新一代多功能性生物基功能性复合材料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08期 v.47;No.403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5K]

分离提取技术

  • 响应面法优化叶黄素酯提取及对癌细胞生长影响研究

    陈本书;罗爱芹;丛勇;梁阿新;李紫媛;罗茂国;孙立权;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速破碎提取万寿菊中叶黄素酯的提取工艺参数,并研究该提取方法提取的叶黄素酯提取物抗癌生物活性。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确定超速破碎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料液比3个因素为主要影响提取工艺的因素,以叶黄素酯提取率为评价指标,研究超速破碎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同时设置不同浓度叶黄素酯(20、40、80μg/mL),通过细胞存活率和凋亡率检测实验研究叶黄素酯对HeLa细胞生长的影响。当超速破碎提取法提取转速为3 500 r/min,提取次数为3次,提取时间为9 min,料液比为1∶19(g/mL),得到叶黄素酯提取率为15.66%。通过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存活率,FITC-Annexin V/PI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实验结果表明,叶黄素酯对HeLa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随着叶黄素酯浓度增加,其抑制效果增强,其中当叶黄素酯浓度为80μg/mL时,HeLa细胞存活率降低近50%。超速破碎提取法能效高、低耗提取万寿菊中叶黄素酯,为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同时研究结果表明万寿菊提取物中叶黄素酯能够有效抑制Hela细胞生长。

    2025年08期 v.47;No.403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6K]

化学品与环境

  • 响应面法优化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法分析环境地表水中的形态砷

    牛倩;张军伟;

    针对传统检测方法在复杂基质中分离效率不足的问题,首次将响应面法(RSM)与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联用技术结合,建立了一种高灵敏度环境地表水中砷酸盐(As(Ⅴ))、亚砷酸盐(As(Ⅲ))、一甲基砷(MMA)、二甲基砷(DMA)、砷甜菜碱(AsB)、砷胆碱(AsC)6种形态砷的分析方法。通过Box-Behnken设计优化流动相pH(6.0~7.0)、甲醇比例(10%~20%)及进样量(20~40μL),成功的构建了二次回归模型(R_(Adj)~2=0.951),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出最优条件,研究发现pH与甲醇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分离效率,最优条件为pH 6.7、甲醇13%、进样量28μL,总分离度达11.4±0.3。采用Hamilton PRP-X100色谱柱与梯度洗脱程序,6种形态砷(As(Ⅲ)、As(Ⅴ)、MMA、DMA、AsB、AsC)均能在12 min内实现基线分离(分离度>1.5),各形态砷检出限为0.06~0.17μg/L,加标回收率为95.4%~104.7%,相对标准偏差<6%。运用于实际水样分析显示,无机砷As(Ⅲ)和As(Ⅴ)占到总砷的60%~80%,是水中砷的主要存在形态。通过碰撞反应池技术能够有效消除~(40)Ar~(35)Cl~+干扰,建立的校正方程(I_(校正)=I_(实测)-0.13I_(干扰))显著提升检测准确性。

    2025年08期 v.47;No.403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7K]

分析与测试

  • 酶联免疫快检技术在合成色素检测中的应用

    梁睿丹;马康;周澍堃;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食品添加剂,尤其是合成色素的使用成为了重要议题。合成色素在提升食品外观吸引力的同时,也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如过敏反应、致癌性等。因此,开发高效、灵敏的快速检测技术对于食品安全现场检查是至关重要的。酶联免疫吸附快检技术(ELISA)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原理,能够高效、精准地识别和定量分析食品中微量的合成色素。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ELISA极大地提升了食品安全现场检查的效率。对ELISA在合成色素检测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其在不同类型色素检测中的优势与局限性。重点探讨了ELISA在偶氮类色素、三芳基甲烷类色素及氧杂蒽类色素检测中的成功应用,并指出了ELISA在多重检测能力、样品基质效应及操作复杂度等方面的挑战。最后,展望了ELISA未来在食品合成色素检测中的发展方向,强调了技术创新和优化对提升食品安全检测水平的重要性,以及对保障公众健康和提升食品安全水平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2025年08期 v.47;No.403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布美他尼原料药中8种杂质含量

    叶红兵;张蒙蒙;夏宇航;陶俊钰;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DAD)同时检测布美他尼原料药中的8种杂质含量。采用Thermo Hypersil GOLD C18(4.6 mm×250 mm, 5μm,孔径120?)为色谱柱,以0.1%(体积分数)三氟乙酸溶液(取1 mL三氟乙酸溶于1 000 mL水中)为流动相A,甲醇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0~5 min 60%A;5~10 min 60%A→15%A;10~20 min 15%A;20~25 min 15%A→60%A;25~30 min 60%A),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20μL。空白溶剂不干扰布美他尼及其8种杂质的测定,杂质A、B、C、D、E、G、I、J质量浓度分别在0.020 1~4.028 0、0.028 0~3.730 1、0.045 8~3.661 8、0.050 9~4.069 2、0.048 5~3.877 3、0.101 1~4.042 8、0.050 9~4.070 0和0.051 8~4.147 7μg/mL范围内与相应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9 3、0.999 1、0.999 9、0.999 4、0.999 6、0.999 2、0.999 9、0.998 8,检测限(LOD)为7.05~35.37 ng/mL,定量限(LOQ)为20.14~101.07 ng/mL,杂质A、B、C、D、E、G、I、J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5.4%、93.0%、101.1%、98.7%、100.0%、101.0%、101.2%、98.1%,RSD分别为1.26%、0.63%、1.97%、0.40%、3.08%、0.79%、1.18%、0.85%。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高效、稳健、准确,可同时测定布美他尼原料药中8种杂质(工艺杂质与降解产物)的含量。

    2025年08期 v.47;No.403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2K]
  •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进口人参类化妆品中皂苷成分含量

    赵韫慧;王嘉怡;于淼淼;翟亚楠;杨璐;迟迅;

    针对市面上含有人参成分的进口乳液、膏霜和面膜3种化妆品基质中6种人参皂苷(Rb1、Rb2、Rc、Rd、Re和Rg1)成分测定建立快速高效的前处理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对进口人参类化妆品中6种人参皂苷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建立的测定方法主要在色谱和质谱条件方面进行了优化,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样品经乙醇水超声提取,提取液用C18固相萃取柱净化,氮吹复溶后,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进行检测,多反应检测模式,负离子模式扫描。经验证,6种人参皂苷在0.2~100μ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方法检出限为0.01~0.06μg/kg,定量限为0.02~0.5μg/kg,满足测定需求。对33种空白样品分别加3种浓度(5、10、20μg/kg,n=6),检测结果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且加标回收率均大于80%。用该方法对进口人参类化妆品中的6种人参皂苷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灵敏度高、重现性好,且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可为海关对进口人参类化妆品的监管提供评估数据和技术支持。

    2025年08期 v.47;No.403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合成与应用

  • 稠合噌啉化合物合成研究进展

    黄桢惠;罗小芹;何依倩;陈清;林宁;

    噌啉是一类由苯环与哒嗪环稠合而成的双氮杂环化合物,由于其独特的刚性平面结构和显著的生物活性,已成为合成化学、药物研发及功能材料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噌啉结构中苯环与杂环通过共轭作用,取代基效应及能级调控,可显著调节电子云分布,其电子结构特征影响生物活性(抗菌、抗癌)、光电性能(发光效率)及化学反应性(C—H活化选择性)。近年研究表明,该类化合物在抗菌、镇痛、抗炎及抗肿瘤等药理活性方面展现出应用前景,但其复杂稠环共轭体系导致高效合成路线的开发仍是合成化学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基于起始原料的化学特征,以噌啉化合物的合成前体为分类依据,综述了近年来基于偶氮苯/三氮唑、芳基肼/芳酰腙、芳基吡唑酮/吲唑酮等前体化合物的噌啉稠环体系高效构建策略,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学参考。最后,展望了噌啉稠环化合物在药物研发、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分析了目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2025年08期 v.47;No.403 8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7K]
  • 含氮螺环芳酮的合成

    张琳婕;罗强;柯德宏;许胜;

    α-氮杂螺环是一类重要的有机配体,因其氮原子具有亲核性且该类化合物具有独特的空间结构,常用于螺手性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有机配体,也是一种重要的药物合成中间体;另一方面,羰基是一个潜在的有机官能团转换母体,可以通过亲核加成反应将底物转化为具有潜在配位功能的有机配体,如和H_2NG反应得到席夫碱、肟、腙和缩氨脲,和HCN加成得到α-羟基腈,与环戊二烯金属盐反应得到富烯进而作为茂金属配体等。在螺原子的α,α′-位置分别引入羰基和胺基,形成含氮螺环芳酮化合物,作为手性螺环化合物配体,为螺手性催化剂的合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以芳酮为原料,经过肟基引入、还原、环化、脱乙酰基4步反应,高收率得到了一系列新型含氮螺环芳酮化合物,所有产物都通过~1HNMR、~(13)CNMR、HRMS进行了表征,确认了其结构,并通过单晶X-ray衍射确认了其空间结构,受氮原子影响,含氮杂环为空间上扭曲的不规则的五边形。研究结果表明,此合成方法具有工艺简单、产品收率高、产物对热稳定等优点。

    2025年08期 v.47;No.403 98-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 《化学试剂》投稿须知

    <正>《化学试剂》创刊于1979年,是有关化学试剂及相关领域的专业性刊物,主要报道国内外化学试剂、精细、专用化学品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和发展水平等。本刊建立了网上投稿系统,该系统集投稿、查询、审稿、修改于一体。您在投稿时,需登录本刊官方投稿网址(https://hxsj.cbpt.cnki.net)进行注册(注册请用实名制),然后按照要求提交论文。具体操作方法可参考该系统的使用说明。以下是本刊对稿件的详细要求,请您仔细阅读。

    2025年08期 v.47;No.403 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下载本期数据